Pump.fun12分钟吸金6亿美元,PUMP代币分配与ICO规模


Pump.fun的PUMP代币ICO募资逾5亿美元,创下新纪录,预示着迷因币和ICO模式的强势回归。尽管募资成功,社群对其和迷因币的评价两极。

发生什么事?

迷因币平台Pump.fun的PUMP代币ICO在短短12分钟内,筹集了近6亿美元,总募资额可能高达13.2亿美元,成为加密货币史上最大规模的ICO之一。此次成功被视为迷因币市场和ICO募资模式回归的强烈讯号。

尽管募资成绩斐然,但加密货币社群对于Pump.fun和迷因币的看法却出现分歧。支持者认为这是市场成长的象征,而批评者则担忧其高风险性、潜在的投机泡沫以及大量自动化机器人参与代币创建的问题。

PUMP代币分配与ICO规模

迷因币发行平台Pump.fun于周六(7月12日)成功完成了其首次代币发行(ICO),在短短约12分钟内,筹集了高达6亿美元的资金,这无疑是加密货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CO之一。此次PUMP代币的发行,似乎预示着迷因币市场和ICO模式的强势回归,尽管社群对此反应不一。

首次代币发行(ICO):全名是Initial Coin Offering,可以把它想像成是加密货币世界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股票上市)。

在传统金融市场,一家公司想从大众那里筹钱,会透过IPO发行股票让投资人认购。 ICO的原理类似,只不过募资的对象从公司变成了区块链专案,发行的也不是股票,而是这个专案自己的加密货币代币。

简单来说,一个新的区块链专案或加密货币,在正式上线之前,为了筹集开发或营运所需的资金,会向大众发售其「代币」。投资者用比特币(Bitcoin)、以太币(Ethereum)或其他主流加密货币来购买这些新的代币。如果这个专案未来发展成功,其代币的价值可能就会上涨,投资者就能获利。

Pump.fun是一个基于Solana区块链的平台,在7月9日的X推文中表示,它计划以每个0.004美元的价格,出售总计1500亿个代币,并且已经以相同的价格,先私下卖了一部分给特定的投资者。

根据外媒《彭博社》报导,此次公开发售筹集了6亿美元,总销售额达到13.2亿美元。 PUMP代币的最大供应量为1兆枚,其中33%分配给此次ICO,而24%用于生态系统和未来的社群专案,另有13%保留给现有投资者。

在33%的ICO配额中,18%分配给机构投资者,15%提供给散户交易者。值得注意的是Pump.fun联合创办人阿隆.科恩(Alon Cohen)向彭博社证实,美国和英国的投资者不符合购买这些代币的资格。

ICO模式的重新复苏?

此次ICO的成功,不仅因为其惊人的募资速度和金额,更在于其发行时间点恰逢市场领头羊比特币创下新高。 Pump.fun的ICO可能会重新点燃迷因币市场的热情,毕竟迷因币市场在2024年曾是表现最佳的资产类别之一,但之后却出现急剧的低迷。

ICO过去曾是相当募资的热门方式,在2018年1月达到每月约30亿美元的高峰,但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实施严格监管、以及投资者因诈骗和损失而信心动摇后,ICO模式就几乎销声匿迹。

然而,Pump.fun此次成功的代币销售,似乎暗示着这种募资策略正在重新获得关注。

例如,曾与Telegram有关联的区块链专案Ton,在2018年募得了17亿美元,尽管两年后因与SEC达成和解,而同意向投资者退还其中的12亿美元。

社群对Pump.fun和迷因币的反应

尽管Pump.fun在ICO中筹集了巨额资金,但加密货币社群对Pump.fun和迷因币的普遍影响仍存在分歧。

一些人对于平台的成长喜闻乐见,认为这象征着加密货币领域的创新与活力,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对整个产业而言是负面的。

风险投资公司Dragonfly的执行合伙人哈西布.库雷希(Haseeb Qureshi)表示:「这不仅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ICO之一,也将成为加密货币领域收入最高的代币之一。」

然而,Truth for the Commoner (TFTC) 创办人玛莉.本特(Mary Bent)则回应库雷希:「Pump.fun和那些支持它的人,即使只是间接支持,也像引导Z世代走向毁灭的吹笛人。」

Pump.fun平台本身一直是迷因币爆炸性成长和Solana区块链活动激增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

自2024年由几位创办人共同推出以来,Pump.fun已产生了近8亿美元的收入。散户和专业投资者都向该领域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他们对快速获利的追求,为Pump.fun带来了丰厚的费用收入。

此次Pump.fun的ICO成功,无疑为迷因币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并可能引领ICO模式的再次流行。然而,面对社群内部的两极反应,以及对于自动化交易和市场过度投机的担忧,迷因币和相关平台未来的发展仍充满变数。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hqfx/33335.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