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游走法律边缘:区块链作为一个信任引擎


John Backus透过P2P这条从Napster到BitTorrent的历史路径跟现在的去中心化作类比,认为有许多可以跟过去学习的地方。我同事Tempo替他这系列做了总结:

去中心化是因为中心化服务行不通被逼出来,再逐渐改进,最后会停在最小去中心化。举例则是2000 年开始的p2p downloads 演进,最后bittorrent胜出。

我认为John Backus 这系列的论述,由于类比失当而导致结论并不适用于现在。

哪一个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到底该如何定义?P2P档案分享那时所谓「去中心化」的特质跟现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在Napster / BitTorrent的例子中,像是所谓的「无法窜改、信任最小化」这样的特性都不存在,也可说是这些特性跟它的情境(分享档案)根本不相关。而这些新特质却带来了新的功能,像是建立了「信任」和Social Scalability,光是错过这几个重点就让P2P的类比失当。

举个例子,FOMO3D,一个前所未有的透明赌局。为何FOMO3D的玩家们不参加现实生活中的老鼠会,是因为法规限制吗?不,是因为他们无法分辨现实生活中的老鼠会是不是骗人的,然而FOMO3D改变了这点,它的透明是不需额外信任的客观事实。你要相信人话还是刻在石头上的程式码?

如果说我们认为从P2P 档案分享的历史来看,去中心化最大的用处就是突破法规限制的伎俩,那光是FOMO3D 就无法解释了。不充分的类比会让我们眼光变得狭隘,错过了更重要的东西。

BitTorrent,挑错战场的最后赢家

回头看P2P 档案分享的历史,随着法规越打越严,P2P 软体也被逼着不得不越来越去中心化,最后变成了不沾锅的BitTorrent 成为活下来的赢家。但,从Napster 到BitTorrent ,他们自始至终都在解决一个没那么重要的问题-「如何无视版权公司、让使用者自由下载内容」。

它让使用者可以免费听歌看片,但并没有考虑到这个网路其他环节参与者的诱因,既还是得依赖这些损失惨重的公司生产内容,也没办法创造出一批新型态的内容生产者去取代这些忙着提告的旧有玩家。它像是一个诱因设计不良的生态系,一路朝着死胡同走去。

从使用者或整个产业的角度来看,赢的不是BitTorrent ,而是Netflix / Spotify。不像P2P 档案分享一昧的倒向使用者,Netflix / Spotify 这模式为所有参与者一起创造价值,重定义了战场,解决了更大范围的问题。

BitTorrent最后局部胜利,但却输掉了一场更大的竞争。若它当时能发行Token去想办法将版权公司纳入这个网路?若它能不把P2P架构只是当成一个规避法规的战术?

但这些都是后见之明,历史不会重复,就算它要押韵了,我们也不会知道落在哪。我们可以从Napster / BitTorrent 的历史中学习,除此之外,网路协定(eg. HTTP) 或什至是Git 也有不少可类比之处,但这些都是瞎子摸象,没办法看到全貌。

在思考未来,尤其是典范转移发生的时候,历史给我们的好处应该是提供更多选项,而不是缩限。

若你用P2P 档案分享的类比去看未来,就会觉得现在这些区块链的应用只有能突破法规限制的才有价值。但若你用另一个更大的框架去看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它表现出来的又是完全不同的面貌。

人类透过文字、文化和市场这些我们自己想像出来却又彼此都同意的协定,逐渐可以扩大合作规模来一步步建立文明,而现在我们有了区块链这个新的工具,它像是一个信任引擎,让人类能作更大规模、更自动化的合作,于是我们又开始想像:有什么事情是过去无法建立这样规模的信任而失败的?有哪些新的应用情境需要这样强度的信任?

Bitcoin 出来十年了,我们花了好几年才逐渐看清它带来的影响和不同角度的价值,等到我们做了更多实验,再使劲的往前走几步路时,可能又会看到不一样的画面,于是又有了不同的想像吧。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hqfx/6273.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