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是什么? 真能冲击“美元霸权”吗?

日前中央政治局以“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为题进行第18次集体学习,除了邀请浙江大学教授陈纯提供简报,总书记习近平还发表讲话,指出“要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让我国在区块链这个新兴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

在这个具凝聚共识功能,大多是讨论政治或意识形态议题的场域,触及一个新兴高科技产业的讨论是罕见的,之前只有互联网与人工智能(AI)有此殊荣。这表示中国已将“区块链”产业,拉高到与AI相同地位的国家战略高度。

然而“区块链”是什么?

相较于“人工智能”,这个词汇比较难望文生义。人们或许知道它与“比特币”有关,因为这个著名的虚拟货币在“中国发展区块链”的消息传出后立即从7,400美元翻红,一度还冲破1万美元大关。

但“比特币”又是什么?与“区块链”有什么关系?中国发展区块链的目的何在?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主任亚历山大.卢金(Alexandar Lukin)在评论时指出:“(中国)押注区块链,将有助于摆脱占主导地位的美元”。所谓“主导地位的美元”指涉的是“美元霸权”。然而,区块链怎么会和美元扯上关系?“区块链/虚拟货币”这组相关连的概念,又怎能冲击“美元霸权”?

先厘清“区块链”与“比特币”的关系。

“区块链”与“比特币”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如果我们简化分析,可以说在概念发展之初,“区块链”就是“比特币”,“比特币”就是“区块链”,两者几乎可以直接划等号。那是个网络时代的传奇故事,回顾这个故事,或许能使我们更理解这个议题的脉络。

2008年,某位自称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人士,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比特币:一种对等式的电子现金系统》论文,描述了一个无需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电子交易系统。这个系统是透过串接各个分布式账本,让双方能有效纪录交易,且可永久查验这个交易。这个透过密码学加密建立的分布式账本就是“区块”(block),串接各个区块的电子系统就是“区块链”(block chain),而那组可因交易而转移的编码(即编号的数字货币),就是比特币(bitcoin)。

简单来说,就是每人都有个账本(区块);当交易时,例如某甲向某乙购买10个比特币的财货,甲只要透过电子系统(区块链)登记交易,所有人的账本都会获得一个通知,编号XXXXXXXX到XXXXXXXX号的10个比特币从甲账本转到乙账本了,甲的账本会少10个比特币,乙的账本则多10个比特币,如此就完成交易。这纪录不能更改。

由于不需要一个系统中心来处理交易,也不需要登录交易者姓名、住址等数据,只有账号和密码,使得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与匿名的特性;再加上资料不可窜改,就成为比特币吸引投资者的地方。

2009年,中本聪开发出第一个称为“创世区块”的区块后,比特币网络正式上路。在经过最初的质疑与被盗后处理的实务性调整,比特币交易机制愈来愈完善,价格也愈来愈高。2010年,中本聪据传在拥有百万个比特币后淡出网络,至今无人知道其真实身分。如果以一个比特币1万美元估值,则这位打造出能全球自由流动,却不受任何政府监管与控制货币的“无政府主义”者,已经是一位拥有百亿美元身价的隐形富豪。

虽然经过10年发展,区块链的应用早已不限于虚拟货币上,中国支持区块链也有拓展至更广泛领域的企图;但除了数字金融,目前在其他领域还没有发展出具高度商业价值的应用。外界判断中国押注区块链重点在数字金融上,并非没有依据。

后续的发展也呼应这个判断;10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前副主任黄奇帆在上海的一场金融峰会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对于数字货币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事实上,包括美国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对区块链都有相当高的兴趣,2017年还取得区块链专利数量的全球第二、三名;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则列第一,且在大力投入下,连续3年(2019统计至上半年)都跑第一,目前是全球拥有区块链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

区块链在数字金融的发展如此;那又如何会冲击“美元霸权”呢?

所谓的“美元霸权”其实有两个面向,一个是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可以透过印钞票将美国本身的经济问题输出,由各国共同承担;正如同尼克松时代美国财长康纳利(John Connally)的名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问题。

这造成各国经济发展上的困扰,即便西方国家,也对此颇多烦言。事实上,1991年欧洲国家签署《马斯垂克条约》(Maastricht Treaty)催生欧盟与欧元时,即有与美元较劲的味道。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国家的主权货币可以挑战美元,因此有“超主权货币”的提议。而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虚拟货币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今年8月23日,英国央行行长卡尼(Mark Carney)在美国怀俄明州举行的全球央行年会上,即明确建议各国央行应考虑连手创建一种虚拟货币,以取代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另一个面向则是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的交易媒介,可以透过纽约结算所协会(NYCHA)的“银行间支付结算系统”(CHIPS)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掌握美元在美国国内与全球的所有交易。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国际上买伊朗原油或者卖北韩工具机,亦或到美国购买房地产,只要交易涉及美元转账,美国就全部都查得出来。如果违反美国贸易制裁规定,就将受到美国制裁。

那交易不用美元转账不就好了吗?这不容易。因为现金交易不现实,而国际通汇除非另有安排,通常是在付款地银行兑换成美元,再透过SWIFT汇入受款地银行,然后再换成当地货币,不是直接通汇。依据国际清算银行(BIS)今年9月发布的三年期调查报告,今年4月调查期间的全球外汇市场,每日涉及美元的交易金额高达5.82兆美元,占所有交易的88.3%。美国掌握全球外汇交易将近9成之多,这是美国完全无需联合国或其他国家的同意与配合,就能以一己之力遂行贸易制裁的原因。

因此美国不欢迎比特币。比特币去中心化的特性,能让CHIPS和SWIFT完全丧失功能,匿名性也让美国无法掌握交易者身分。如果国际贸易用比特币交易,那么美国将失去对全球贸易的掌握。只是比特币非法偿货币,没有发行准备,缺乏信用基础,比较像投机商品,价格暴起暴落,无法获得多数人信任而成为国际贸易媒介。

但如果是有足够信用基础的虚拟货币呢?不就将成为美元霸权的威胁吗?没错,至少是半壁江山。因此脸书(Facebook)有意开发的Libra,就遭到美国反对。今年7月,美国国会即以Libra将带给全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为由,要求暂停开发Libra及其相对应的数字钱包Calibra,直到国会及监管机构完成对其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调查评估。

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发行的“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CEP)是法偿货币,当然不同于网络上无政府主义者所打造的比特币。但DCEP使用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则是相同的。只要双方都有人民银行的电子货币包,就可以透过手机支付DCEP,而不像现在的电子支付还需要透过系统中心转账。不过中国大陆的电子支付非常方便,用户在境内支付时或许不会感觉到太大差异。

但到境外支付就不一样了。出国时买个旅游纪念品什么的,如果对方愿意接受人民币DCEP,只要透过手机APP下载建立自己的电子货币包,不需要到银行开户或绑定银行账户,就可以接受付款。方便性超过现在的电子支付。

旅游纪念品如此,巨额国际贸易同样可以如此。如果伊朗卖家愿意,中国买家可以用DCEP购买原油;如果俄罗斯卖家愿意,伊朗买家可以用DCEP购买俄罗斯的工程和服务。俄罗斯卖家为何愿意呢?因为用DCEP购买中国的纺织与电子产品可能更为方便。这些交易与美元无涉,美国无法掌握,当然就会冲击到美元霸权。

问题在于,目前国际贸易的卖家们相信美元,也习惯于用美元转账交易,未必愿意改用DCEP。当然,美国的贸易制裁会是个重要诱因。DCEP如果设计完善,的确有机会成为国际贸易的交易媒介。但果真如此,美国也势必将出手干预。区块链与数字货币未来将激起很大涟漪,值得密切观察。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qkl/1560.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