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密货币近期涨势的放缓,市场对数位资产储备(DAT)公司是否会是下一个引发「LUNA 级利空事件」的讨论也逐渐升温。对此,过去曾经因为提早预知UST 风险,并且高点放空而一战成名的Galois Capital 共同创办人Kevin Zhou 也在社群平台发表个人观点。
DAT 是下一个LUNA?
所谓的DAT 是指那些将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资产作为核心储备资产的公司,典型代表如微策略。由于这些公司股价与其持有的加密资产高度挂钩,市场开始担心其稳定性,甚至有人将其比作过去崩溃的LUNA。
Galois Capital 共同创办人Kevin Zhou 认为,DAT 并不是「下一个LUNA」,但其运作机制中仍隐含集体博弈风险,投资人需审慎理解。
无杠杆≠无风险
Kevin Zhou 认为,大部分DAT 并没有高杠杆,因此不会因为债务被追缴而引发强制抛售。然而,当中可能仍存在变现的套利动机。例如这些公司可能会卖出标的资产(如比特币),再回购DAT 股票,以抬升「市场净资产价值(mNAV)」。
套利利润的大小,取决于标的资产与DAT 的持币结构。以比特币为例,微策略几乎是压倒性的单一巨头,其杠杆控制良好、mNAV 健康,抛售并不符合其公司利益,因此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抛售;反之,如果一个标的资产的DAT 分布较为分散,情况就会不同。
Kevin Zhou 解释道,当mNAV 仅小幅折价(例如0.9 或0.95),各家公司可能选择不套利,形成「合作」结果。但若mNAV 大幅跌至0.5,套利利润大增(因为公司股价远低于持有资产的价值),其利润甚至超过市值压缩、连锁抛售与声誉受损的代价。此时,投资人更可能选择套利,造成负向循环。
这代表:套利收益是个别化的,但标的资产市值受压却是集体承担的。因此,针对同一资产的DAT 越多,系统性风险就越高。
管理者心态的差异
Kevin Zhou 进一步指出,DAT 的套利决策还取决于管理者背景与声誉考量。例如,加密货币原生背景的管理者(如Sharplink 的Joseph Lubin)往往希望市场持续繁荣,不愿引爆「音乐停止」;但传统金融出身的管理者(如BitMine 的Tom Lee)则更务实,奉行「谁先卖,谁卖得最好」。同时,知名度高的管理者往往需要顾及个人声誉,这可能也会改变其是否启动套利的临界点。
最后,Kevin Zhou 强调,数位资产库存公司与LUNA 模式完全不同,但其本质上仍存在集体博弈风险。投资人应理解DAT 股价、mNAV 与标的资产之间的关联,并注意不同公司在市场压力下可能采取的行为差异。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terra/34153.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