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产品到底是什么?跟我们一般熟知的软件产品差在哪?

Web3 已成为当今最受关注的概念之一。尽管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还是不太懂Web3代表着什么。又或是他们会固执地认为Web3 只是另一个会泡沫化的炒作。

但是,我现在就身处在行业里,我认为Web3 的价值是非常高的!

Web3 技术是一个分水岭,就像互联网的普及一样,无论是传统企业、区块链企业、金融业等,都会即将面临Web3 的变革,并且踏上采用创新的道路,或许不会再几年内发生,但一定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逐渐发酵。

作为一个行业的产品经理,这篇文章就主要要阐述Web3 到底是什么?Web3 的产品又跟以往的数字产品有何差异?

Web1, Web2, Web3 的产品差异

要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在bullshit,要从他有没有办法解释每一个简单的名词开始。Web3 在许多媒体的语境中已经逐渐变成一个大家似懂非懂的buzzword,因此我们如果需要理解Web3 产品如何运作,还需从Web1 ~ Web3 的演进开始说起。

Web1 – 资讯畅行无阻

Web1 的特色就是基本上让用户「读」。

自80 年代以来,互联网已经正式存在,但一直到90 年代为止,大部分的网络内容都还是静态的网页内容。这个阶段的资讯流通,主要是刚开始从印刷媒体转向网络,主导内容创作的是专业作家、记者和记者。人们上网是为了「读」。

尽管已经有了网络这么便利的工具,此时人们的行为也只是逐渐把图书馆、报章杂志、电视等等的资讯取得逐渐转移到网络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初期网络审查较少,也因此当初人们会质疑快速增长的网络资讯的可信度。(是该质疑没错!)

此时的网络与数字产品都还没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Web2 – 资讯的民主化

Web2 的特色就是基本上让用户可以参与「写」、「创作」,也可以说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网络样态。

资讯大量在网络上被创造出来后,由Tim O'Reilly创造的Web2 受到伺服器升级、开发技术的进步、和更快的网络速度的推动,让Web 的互动性与应用性变得更加进阶,也让资讯的书写权力普及到个人,从此资讯与媒体的传播,不仅仅专业的出版社或是新闻而已了,每个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甚至有时候像新闻之类的媒体专业性还反而变得更差。

Web2 浪潮的主导者就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巨头们– MAANG,更高的互动性让每个人同时成为内容创造者和消费者,例如出版付费电子报、在拍卖网站上卖东西等等…

看起来网络与数字产品到Web2 都很美好,那么这阶段有什么题呢?

Web2 的问题

  • 巨头的内容垄断:例如,用户在社交媒体(像是Facebook)上不断发表贴文,然后平台却能够出售你的个人数据或是行为分析来产生可观的收入。因为这些「中心化公司」对用户数据和所有用户生成的内容拥有所有权。

  • 内容审查与社会操弄:整体上,内容审查在Web2 中有所提升,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台的管理办法。尽管用户在平台既是供应商又是消费者,你的内容合不合适继续存在,或是被禁止,往往是平台说的算。

Web3 – 用户、内容所有权、与数字资产的绑定

所有权是Web3 的最大特点之一——用户对其内容、数据和资产拥有完全的所有权。

与从Web1 到Web2 的转变一样,从Web2 到Web3 的转变主要是由于基础技术的进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让基础架构上的数据无法被变更、控制,也因此没有审查,数据丢失的风险也更小。此外,这些资料库由对等网络中的节点共同管理,代表区块链不会被任何人单方面控制。对比Web2 中,公司的资料库完全是完全被控制的。

用户存取资料的方式,不再是只透过帐号密码,而是钱包地址。开设一个加密钱包(像MetaMask),就能连接到去中心化应用,以便进行交互和进行交易。

此时用户更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内容,因为区块链的资料储存会直接显示这个内容是由该用户直接创造的,该内容的产权也更容易与数字资产绑定。

Web3 未来畅想

我们可以想像,一名用户绑定自己的加密钱包,在平台上发表内容,并可以直接把内容进行贩售或是与他人互动,整个过程都是去中心化的。

甚至因为去中心化的资料储存,几乎就像描述元宇宙一样,不同的平台可以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流动的空间,一个人的身份可以保持不变,不需要在不同的平台上创建一个帐号,就能享有内容的流动,用户能够自己决定是否要共享内容。

而平台的治理与开发也不会是中心化的公司去统一决策,而是更加以用户为中心。用户能够用自己在平台的数字资产参与治理与投票。

Web 1 – Web3 演变小结

用这张图基本上可以很好地说明与总结Web1 – Web3 的演变:

  • Web1 资讯畅行无阻:基本上只有读,有限的互动性

  • Web2 资讯的民主化:用户可以参与创作,社交与网络巨头开始垄断内容

  • Web3 用户、内容所有权、与数字资产的绑定:用户透过自己的数字资产主动参与平台、内容的治理

Web3 产品解析

解释完了Web1 至Web3 的演变,以及Web3 的底层逻辑,或许还是有点抽象,因为Web3 的去中心化精神与用户主动性的典范与你可能熟知的Web2 产品有非常大的不同。

以下为了说明,我将比较Web2 和Web3 中的类似产品,并Highlight 出它们的区别:

Medium(Web2 产品)

Medium是一个论坛写作平台,允许人们发布他们的作品,提供流畅的阅读体验。并且也提供订阅方案让作者可以从中获利。

Mirror(Web3 产品)

Mirror是运行在以太坊区块链上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Mirror 跟Medium 所提供的功能很像,它让用户可以发布文章并建立社群。

两者的关键差异

  1. 资料库管理:

    • Medium 拥有用于管理应用程序数据的专用资料库

    • Mirror 使用基于区块链的资料库存储,数据都在区块节点上,无人能任意更改

  2. 程式所有权:

    • Medium 的代码只有公司团队能够存取更改,是封闭的系统

    • Mirror 的代码和应用程式逻辑包含在智能合约中,发布在区块链上并可供公众自行运用(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去改Mirror,而是开发者可以参考与取用Mirror 代码去做一些额外的事情,例如开发插件)

  3. 用户的资产控制:

    • Medium 上的文章不能在平台外使用。如果Medium 删除了您的帐户或内容,对用户来说则完全没有任何恢复手段

    • Mirror 上没有人可以任意删除你的内容,而且Mirror 上的的内容被上传到去中心化的网络,因此即使Mirror 出现故障,资料仍存在。Mirror 甚至允许用户将文章变成NFT,让他们可以在平台外出售,用户也能直接在自己的钱包获得出售的收益

  4. 使用用户数据:

    • Medium 等Web2 公司存储和分析用户数据以迭代产品或行销。例如,Medium 可能会收集用户阅读习惯与模式来进行内容推荐

    • Mirror 不会直接去收集用户数据,因为数据储存在区块链上。或许可以直接对链上数据进行分析。而且Web3 产品不需要用户用提供个人资讯,而是只要连接加密钱包就能使用。

  5. 绑定数字资产:

    • 要使用Medium,你只需要向他们申请一个帐号。如果要接收创作奖励,需要额外整合传统金融系统

    • 像Mirror 这样的Web3 产品需要加密钱包和代币。早期Mirror 甚至要求用户购买$WRITE 代币才能开始在平台上发布。不过因为在平台上写作,用户也同样可以直接接收加密资产

  6. 用户治理权

    • 成为Medium 用户仅是让你可以使用功能,实际上你是Medium 上的产品。如#4 描述,你的个人数据可以成为该公司商业用途的重要资讯

    • 在像Mirror 这样的Web3 产品中,购买$WRITE 代币会让你成为Mirror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成员。你不仅可以对平台主要的协议决策进行投票,还可以发起提案。因为你拥有的代币就像是对这个平台的产权

Web3 产品展望

写在最后,Web3 概念与数字产品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即便像Mirror 这样的产品有着一些内容拥有权上的创新,相信其用户数跟Medium 相比仍只是一小撮而已。

整个Web3 行业的长期表现取决于各式产品与项目的普及速度。而我相信科技的进步更多时候是堆叠,而非跳跃的。

就像Web1 进入到Web2 的时候也十分虚无缥缈,但经历了2000 年的.com 泡沫后也才有今天的MAANG。这些百花缭乱的网络创新,或许在10 年后能够生存下来的公司或服务又会与今日大相庭径,也因此预测未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尤其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技术发展与政策监管都还非常初期,如同我们在Web2 可预见的发展一样,绝大多数我们现在讨论或关注的的产品和服务、商业模式都会在泡沫破碎中死掉,然后才会有更加成熟的产品浴火重生、如雨后春笋般一一冒出。

创新的另一面有可能是更多的失败,唱衰的的人说会说Web3 只是概念的炒作,是投资机构吹出的资本泡沫,更是一小群加密爱好者的狂欢派对而已。然而我更倾向它是未来,是不亚于网络诞生的一次技术革命,并期待它创造新的产品迭代,或许很快我们就能看到更多Web3 的产品应用走入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了。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qkl/13884.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