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介绍】Web 3.0 是什么?距离我们还很久吗?

Web 3.0 (也被简称为Web 3)被认为是现在网络Web 2.0 的下一个网络发展阶段。在技术方面,主要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技术与加密货币的应用。

Web 3 的名词第一次出现在⋯

Web 3 在2014 年4 月17 日由Gavin Wood(英国人,1980~) 在他的论坛上首次被提出。Gavin Wood 当时是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也是区块链程序语言Solidity 提案与开发者之一。

在Web 2 的时代,我们大量地使用网络的资讯与互动,同时也把许多个人的行为资讯交出去,也就是说,我们透过网络的便利与使用,把个人用户的数据、行为交付予运行网络的大型组织,而这些组织,除了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商业模式之外,还可以干涉到用户的语言、金融或行为模式,例如资料存储、社交互动、购物消费、游戏等。
由于大型组织将庞大的用户数据转换并滥用的可能性很高,有些人意识到将全世界人类的信息交付予特定的一些组织是有危险性的,因此,陆续发展出去中心化的概念,便出现了Web 3 的这个名词。
在Web 3 网络世界的构想中,用户可以有选择性的公开或隐藏不同的信息,针对我们想保密的隐私,可以透过加密的技术安全地进行,这些基于区块链上的数据与资料的所有权是属于用户个人的,而且不会被随意地窜改,也不会随着机构或平台的倒闭而消失。

还要多久呢?

既然有了Web 3 的概念,那么还要多久才会进入Web 3 的世界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从Web 2 到Web 3 转变过程并不是有明显的一条分水岭,而是渐进的发展与转换,大家会逐渐地看到有些机构或网站的后端使用Web 3 底层技术,而用户可能没有感觉,例如大家熟知的Netflix 便在2019 年后与Web 3 的存储项目IPFS 合作,陆续将后端的影片资料库布局在IPFS 去中心化的存储当中。
再来,Web 2 到Web 3 的转变过程不是一直前进的方式,而是走三步退一步的方式,一方面随着币圈的牛市与熊市直接影响了进场的人流与金流,另一方面,许多的产品都还在研发与尝试错误的阶段,因此,如果要我一句话简单描述区块链产业现的现况,我会说
「现在还在试营运中⋯」。
最后,我们从人数上来看,在过去7 年中,进入Web 3 人数的成长曲线(下图中的红色)与当年1990 年代使用网络人数的成长曲线(下图中的紫色)几乎重叠,也就是说,Web 3 现在正处于当年网络的1998 年。We are still early。

Web 3 的成长人数与早期Web 2 重叠

回想1998 年的网络时代来看Web 3 的下一个十年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有经历过1998 年到2010 年的网络时代?
1998 年时,我家的网络还是拨接的,要透过市内电话连上网络,当时如果网络用太久,还会被妈妈骂电话都打不进来。当时流行的是BBS还有ICQ,网友的交流只能做文字的传输,看不到照片,网络还没有办法做档案的传输,如果要跟同学传报告,要约在交谊厅把3.5mm 的磁碟片交给对方。而在2000 年后,宽频与MSN 兴起,网络便不只可以做文字讯息的传输,照片、档案都可直接透过MSN 进行档案的传输。
在影音的方面,2000年前是个要去唱片店买CD、到处搜集VCD 或DVD 的时代,当时大家的电脑中都有烧录系统,以随时方便进行资料或影片的「备份」。2000年前,照片都还多是纸本相片,许多活动结束后还需要有专人搜集照片并传阅「照片加洗表」让大家登记加洗照片以存档留念。在2000年后,数字相机的出现与普及照片才照片电子化。这十年也是实体资料数字化的重要年代。
在资安方面,当时也是电脑随时就会中毒、随时都可能重灌的年代,即便到了2005 年笔电开始盛行,但是只要办营队活动,基本上营本部的笔电都会中毒一轮(活动结束大家边开检讨会、边重灌电脑⋯)。
大家现在必备的手机,在2000年是Nokia 3310、Motorola、Ericsson、PHS等黑白屏幕的手机,即便后来出现彩色屏幕可以上网收发Email 的手机,但大家习惯的智慧手机,也是到2007 年才问世。

1992 - 2014年手机的发展
当时的十年,是从拨接走到宽频、实体资料数字化、智障手机转型智慧手机的重要年代,才开启了后续Facebook、Youtube、Apple的爆发。
现在的区块链就好像是当年拨接的年代、还是个容易被骇的年代,虽然是智能合约但还在使用智障手机的年代,但是接下来的十年,会是数据库即将进入去中心化区块链的年代、数字资料上链化的重要年代,区块链的进展就像当时的网络从Nokia 走到iphone。
也许未来的Web 3 不见得会是「完全」使用去中心化区块链的世界,但是,很有可能会是个综合各项技术、融合后的呈现。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qkl/16311.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