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三大银行完成全球首例合法区块链跨行支付测试,透过存款代币实现智能合约驱动的支付与资产交割,为传统金融拥抱区块链技术奠定关键基础。
UBS、Sygnum 与PostFinance 携手完成历史性测试
瑞士三大金融机构:UBS、Sygnum Bank及PostFinance,近日成功完成一项由瑞士银行家协会(Swiss Bankers Association,简称SBA)主导的创新试验,实现全球首例「合法且具约束力的区块链跨行支付」。
这项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 PoC)透过一种名为「存款代币」( Deposit Token )的新型数位工具,模拟在公有区块链上进行银行间支付与资产交割,大幅推进传统金融与区块链的融合应用。
根据官方公告,这次测试建立于以太坊公链的许可制架构之上,整合智能合约、瑞士法规下的支付指示标准,以及传统的瑞士银行清算系统(SIC)。代币虽不具备货币本位功能,但能作为具法律效力的付款指令,在链上触发交易,同步于链下完成实际清算。整体设计目的在于保留银行核心架构的信任基础,并透过链上透明度与自动化,提升效率与互通性。
测试两大应用场景,涵盖跨行支付与资产交割
本次概念验证主要涵盖两大应用场景。
-
第一是跨银行间的点对点支付,例如客户A欲从UBS汇款至在PostFinance的客户B,透过存款代币于公链上发起交易,智能合约验证后即触发瑞士SIC系统完成清算。
-
第二场景则模拟更复杂的金融操作,将存款代币与代币化资产(如证券、债券)进行自动化交割,形式类似托管或担保交易,亦即「交割即付款」(Delivery-versus-Payment, DvP)机制的链上实践。

「交割即付款」(Delivery-versus-Payment, DvP)机制的链上实践。
该测试使用单一的以太坊智能合约架构,具备角色权限控管、合规审查与制裁名单过滤等模组,确保交易符合洗钱防制(AML)、反恐融资(CTF)等规定。这代表,即便运行于开放的区块链网路中,银行仍能保有严格的合规性要求,这为区块链技术进入正式金融体系铺平关键一步。
项目成功背后的限制与挑战:链下整合仍是关键
虽然这次试验结果确认了技术与法律上的可行性,但报告同时指出现阶段仍有两大项限制需克服。
-
系统架构依赖链下核心银行资料库与手动整合流程,导致无法完全实现「链上原生」(on-chain native)操作。
-
目前的设计仅适用于特定场景,若要扩大至全国性甚至跨国清算网路,还需引入更多银行、基础设施提供者与监管机构的协同参与。
根据SBA 报告,后续可行的进展方向包括:
- 探索区块链原生的帐本设计
- 与央行数位货币(Wholesale CBDC)的结合
- 透过智能合约触发即时全额结算(RTGS)等功能
Sygnum与PostFinance也表示,这项技术不仅可应用于国内支付系统,未来更可能成为跨境金融交易的基础骨干。
实验成功为银行开启DeFi合规之门,与全球趋势接轨
UBS数字资产负责人Christoph Puhr表示,这次试验证明了传统银行存款与公有区块链之间的互通性可以成为现实,并进一步驱动代币化资产市场的创新发展。
他认为:「此项测试加速了金融系统的现代化转型,使我们得以积极参与国内与国际金融架构的未来设计。」
事实上,这项PoC与全球央行对代币化基础设施的实验趋势相呼应。早在今年5月,美国纽约联准银行创新中心就与国际清算银行(BIS)合作测试智能合约在央行体系的可行性,并指出智能合约具有快速部署与政策弹性等潜力。然而BIS也提醒,目前多数央行系统仍不具备对应的技术架构,需进一步升级以支援高阶应用场景。
瑞士银行家协会强调,此次测试虽不代表存款代币将立即导入,但已纳入其数位货币战略重点之一。从此次成功案例可看出,当传统金融机构愿意主动拥抱区块链与代币化技术时,不仅有望提高效率,也为整个金融产业未来注入新的竞争力与信任基础。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DeFi/34431.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