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比特币(BTC)?–历史和初学者指南


比特币的巨大价值是许多人无法理解的。完全数字化的货币如何价值超过一盎司的黄金?为什么对比特币如此感兴趣?在本文中,我们想解释一下有关比特币,其发展,区块链和挖矿的一切有价值的知识。

为什么要发明比特币?

起点和Cypherpunks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拥有秘密是很正常的。但是,自从数字革命和互联网的突破以来,人类的生活不断向数字领域转移。电脑,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存在一个大问题。与现实相反,互联网不知道任何秘密。自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丑闻和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的启示以来,很明显,全世界的情报机构都有可能存储和搜索Internet上电子通信中的任何信息。

Cypherpunks等运动已经在1990年代初预测了这种发展。他们意识到,任何政府的承诺都无法确保在数字时代不会出现大规模监视。赛弗朋克运动的早期支持者埃里克·休斯(Eric Hughes)在1992年撰写了著名的《赛弗朋克宣言》,呼吁人们为自己的隐私而战。但是,战斗并未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示威活动中。相反,Cypherpunks致力于编写匿名系统。

因此,Cypherpunks不仅进行了讨论,而且为他们的愿景而奋斗。他们使用加密技术创建了匿名邮件系统,数字签名和电子货币,以恢复每个人的隐私。即使您不知道谁是比特币的神秘发明者,中名人物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幕后推手,也可以假定中本聪至少是Cypherpunk运动的支持者,分享了政治观点并出于这种动机发明了比特币。

中本聪出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本聪并不是第一个发明数字货币的人。对于Cypherpunk运动而言,匿名和数字货币是争取货币隐私和个人自由的核心要素。甚至在中本聪之前,就有魏岱和他的b钱。大卫·乔姆(David Chaum)发明了DigiCash,但最终在1998年失败了。所有比特币的前辈都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中央实例就无法解决问题,或者因为他们无法解决双重支出问题(该问题使数字硬币无法发行两次)。

2018年11月1日,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首次在密码学邮件列表上提交了比特币白皮书,从而解决了导致所有数字货币失败的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

两个月后,即2009年1月9日,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版本0.1,但最初的兴趣受到了限制。尚无革命的迹象。第一笔比特币交易,即所谓的“ 披萨节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直到2010年5月22日才发生,当时拉斯洛·汉耶克(Laszlo Hanyec)以10,000 BTC的价格购买了两个披萨。

什么是比特币?

历史课:金钱的价值

比特币(简称:BTC)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加密货币。所有后续的加密货币都称为Altcoins(替代硬币)。比特币既是货币又是支付手段。与菲亚特货币(例如欧元或美元)相反,没有中央银行可以印制货币并调节现金流量。

乍看之下,一种无形的东西,一种数字货币,应该具有价值似乎是荒谬的。但是,对于比特币如何获得其价值存在逻辑上的答案。要了解这一点,有必要了解欧元或美元如何保持其价值。两种货币都基于一种幻觉,一种心理构造,即硬币或钞票的价值为1、2或什至50(欧元或美元)。根据现代货币理论,该值仅基于以下事实:政府确定这些值,然后政府以这种货币计算其索偿要求(例如税金和其他征费)。

在历史上,纸币在与黄金挂钩之前并没有获得任何实际价值。但是,《布雷顿森林条约》使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并迫使美国以35美元的价格持有一盎司纯金,该条约于1971年被美国总统尼克松取消。货币价值因此被信任。政府。金钱成为经济政策的工具。汇率变为自由,价值相对。政府和中央银行已经开始印制难以想象的金额来为危机融资。

自1971年以来,黄金价格已上涨至超过1,000美元。因此,与黄金相比,纸币损失了近97%的价值。因此,自由派经济学家怀疑菲亚特货币能否实现货币的核心功能,即价值储存的功能。这就是比特币进来的地方。比特币的开采类似于黄金。但是,Bitoin的数量限制为2100万BTC,因此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因此,比特币是一种完美的价值记忆。

比特币作为价值存储

但是,最终,比特币的价值完全基于对BTC明天将继续具有同等价值的信心。但是,比特币不需要依赖第三方,因为例如不需要银行进行交易。

这样做的基础是,比特币网络是一个分布式的点对点系统(P2P)。P2P系统相对于集中式系统的优势在于,各方之间可以进行直接交互,并且不需要交换实例。与菲亚特货币相反,比特币因此可以​​抵抗政府的攻击。

比特币区块链记录使用比特币执行的每笔交易,验证交易并确保网络的完整性。比特币以小数位交易。比特币的最小单位是Satoshi。一比特币对应于0.00000001中本聪。

比特币区块链如何工作?

区块链是中本聪发明的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背后的革命性技术。比特币区块链是由加密过程连接的一系列区块链。通过比特币网络进行的所有交易都存储在区块链中。如果将交易存储在比特币区块链中(视为区块),则视为已确认交易。

通常,数字货币和虚拟对象的主要问题是双重支出问题。与只能发行一次的实物相反,数字商品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同时)使用几次。我们了解到,早期的数字货币变体,例如b-money和DigiCash,未能为该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中本聪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通过要求网络的每个成员(“全节点”)检查每个交易来解决此问题。

只有大多数参与者确认区块中的交易是唯一的,才将其添加到区块链中。每个新块都链接到前一个块,以确保接受交易历史记录链。

为了激励交易确认,附在区块链上的每个区块都会获得“ 区块奖励 ”。当前(“ 2018年”)对“挖矿”的奖励为12.5 BTC。到2020年,奖励将减半至6.25 BTC,因为每200,000个区块将减半(大约每4年)一次,直到开采出所有2,100万比特币为止。挖矿解决了比特币前辈的第二个主要问题,因为矿工的共识取代了中央机构(中央银行和银行)。

什么是挖矿?

比特币挖矿如何运作?

在比特币协议中,中本聪已经规定,大约每十分钟将具有出色比特币交易的区块写入区块链。一个区块可以包含无限数量的单个交易;限制仅是块大小。这是1兆字节(MB)。

矿工争夺这些区块的生产。工作量证明是一个密码难题,它确定允许哪个矿工将下一个区块写入比特币区块链。矿工接受交易(或他们的默克尔树),并向他们添加随机字符串(“ Nounce ”),并获取两个值。矿工将结果与条件进行比较。如果不是这样,矿工将尝试一个新的字符串,直到找到一个哈希值为止。因此,通过将交易与64位十六进制哈希值进行匹配来验证交易。为了解决此任务,将奖励奖励授予成功的矿工。每10分钟重复一次此过程。

在早期,仍然可以使用普通的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带有CPU)来挖矿比特币。但是,GPU(图形卡)最早在2010年就取代了CPU,直到GPU 在2013年被比特币挖矿业更专门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取代。ASIC是比特币专门为以下目的开发的计算机芯片:矿业。他们无法执行任何其他功能。随着使用ASIC的整个挖矿场的兴起,比特币网络的哈希能力和挖掘难度变得太大,以至于无法单独挖掘比特币。

比特币的开采难度

为了满足区块减半的时间框架,比特币网络旨在每十分钟验证一次新区块。随着比特币网络中矿工数量的增加,计算能力也随之增加,这意味着有人更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密码难题。因此,存在比特币开采困难。

随着哈希率的增加,难度也增加。因此,所有2016年区块(大约每两周一次)都会改变比特币的开采难度。如果阻止时间少于10分钟且哈希率很高,则将难度级别向上调整以符合10分钟规则。

当开采全部200万个比特币时会发生什么?

关于比特币的最普遍的问题之一是,当开采出所有2100万枚BTC时会发生什么。早在2032年,“块奖励”将是一小笔钱。从某些角度来看,挖矿业将不再仅仅因为贷款而盈利,即使某些专家认为是现实的,即使比特币的价格仍将远远超过10万欧元。但是,据我们了解,矿工对于网络的安全至关重要。那会发生什么呢?

原则上,可以设想两种情况。我们已经暗示了第一个。比特币的价格将随着每个区块奖励减半而增加。迄今为止,这种趋势已在减半中观察到。第二种情况使用每个比特币交易所需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将接管许多年来矿工的付款。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比特币开发人员赞成保持1 MB块大小的另一个原因,因此由于这种资源的稀缺性,交易费用可用于支付矿工的费用。

什么是比特币硬叉?

在2017年变得特别有趣的另一个主题是硬叉。

比特币现金是比特币的第一个也是最具争议的硬分叉,于2017年出现在关于比特币区块链应如何扩展的争议中。因此:比特币怎么可能被数百万人广泛使用?讨论的中心是有争议的1 MB块大小,它限制了可以包含在一个块中的事务数量。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一开始就没有大小限制。直到2010年9月,Satoshi才将代码更改为1 MB。

早在2013年,讨论就开始增加到块大小。一方面,有一个派系希望尽可能保持原始比特币协议不变,并通过照明网络扩展“脱链” 。另一方面,有一个派系赞成增加区块大小以尽快扩展比特币。

2017年8月1日,持续了两年多的“块状战争”以分拆比特币现金(BCH)告终。简而言之,比特币现金“复制”了原始区块链,并在硬分叉后立即将代码更改为8 MB的新块大小限制。

事实证明,该事件对比特币投资者来说是个幸运。快照时拥有比特币(BTC)的人将获得相同数量的比特币现金(BCH)。在2017年期间,随后出现了无数其他比特币硬叉,但除了比特币黄金外,它们不再重要,主要被归类为骗局。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btbwhy/2727.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