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许多上市公司效仿微策略将比特币作为企业战略储备,近期以太坊(ETH)也开始成为部分企业的储备资产。然而,这一策略在市场中引发了某些质疑,尤其是在以太坊的供应模式和通胀问题上,与比特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企业面临买不完的困境
KOL 陈剑认为,比特币与以太坊作为战略储备资产的最大区别在于,比特币是有限的,买完即止,具备类似“数字黄金”的特性;而以太坊则是持续增发的,具有类似「数位石油」的属性,这使得以太坊无法像比特币那样只靠囤积,必须依赖消耗。
他指出,过去一周以太坊增发了1.6 万颗ETH,目前以太坊最大战略储备机构Sharplink 持有28 万颗ETH。如果以当前的增发速度继续下去,四个月内新增的ETH 可能就能抵消掉Sharplink 的持仓量,这样的局面最终会陷入「根本买不完」的困境。
陈剑认为,如果一个资产不断增发且通胀加剧,持续的战略储备投入最终将变成「无底洞」。面对这一情况,机构们会面临两个选择:
- 选择退出:当战略储备机构意识到这场游戏是无限循环的,而资金却是有限的时,必然会在某个时间点选择退出市场,收回资金。就像易理化在ETH 价格达到3000 美元时选择清仓,其他机构也可能会选择在某个价格点清仓,这样的策略难以像比特币那样长期持有。
- 停止增发并进入通缩:以太坊必须停止增发,甚至进入通缩状态,以打破这个无限循环的内卷游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所有人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陈剑强调,以太坊的生态系统必须活跃起来,产生大量的交易,从而促进ETH 的销毁,停止通胀并进入通缩。
质押机制能应对资产稀释问题
与陈剑的看法不同,dForce 创办人杨民道认为,以太坊的战略储备并不需要不断购买,只要通过参与质押机制就能确保持有份额不被稀释。此外,杨民道还表示,如果以太坊的「gas费」消耗持续存在,甚至可能会出现通缩现象。相比之下,比特币在2140 年之前,大户们必须不断购买比特币,以维持其所持份额。

以太坊生态的迫切需求
尽管对以太币企业储备抱持怀疑,但陈剑认为,以太坊生态现在最重要的是推动创新和新项目的诞生。随着以太坊生态逐步发展,新的创新将可能催生出新的需求和消耗,如此一来便能减轻战略储备机构面临的压力。这些新项目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 许多人会觉得这些新项目不过如此,并不被看好;
- 购买门槛较高,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
- 一旦规模化发展,便会产生大量的衍生项目,推动整个生态的繁荣。
陈剑表示,这些新项目一旦出现,大型机构必然会全力推动其发展,这正是目前以太坊生态急需的创新。随着市场不断变化,这些新事物的诞生将成为未来的关键。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btbzixun/33283.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