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在美国立法与大型发行公司上市后快速进入主流,稳定币正挑战银行存款及传统定价锚点,并可能重塑资产定价逻辑。
聚光灯下的稳定币
随着美国通过「天才法案」(GENIUS Act),以及目前全球流通量第二大稳定币USDC 发行公司Circle (股票代码CRCL) 成功上市,稳定币(stablecoins) 快速进入了大众视野,仿佛从隐蔽的角落,一夕之间成为被打上聚光灯的主角,不但开始被传统金融机构接纳,还被赋予期待能带来新的应用和突破。近期稳定币已引起舆论及各国重视,大量媒体论述也已经对于稳定币如何改变支付产业、延伸美元覆盖、缓解美债需求,以及是否会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等多有着墨。本文补充几个重要但相对被忽视的观点。
USDT 的野蛮生长
最早出现的稳定币是由Tether 公司发行的USDT,并且在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支持下,快速成长茁壮。凭借着不到200名员工,Tether在去年达到130亿美元的净利润,堪称是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 USDT 的野蛮生长,并非源自于那一个国家的政策,而是市场需求的产物。尽管数位资产和区块链产业也被某些国家视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但由于法规尚未明确,或是具体应用尚不明朗,以至于并没有一登场就得到政府认可、合法合规版本的稳定币出现。
截至2025 年9 月,USDT在短短十年内市值已突破惊人的1,689亿美元,占稳定币市场份额约70% (图一),其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需求,尤其在诞生初期,是市场参与者在交易比特币及各种数位资产时,为了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计价单位,并且透过蓬勃发展的区块链金融生态提高资金运用效率,而得到广泛的采纳和应用。 「天才法案」的通过,代表的是美国选择承认这个难以阻挡的新形态金融工具,将其纳入法规的框架,并为传统金融机构能参与甚至主导其未来发展铺路。
市场对稳定币的多元需求
根据Castle Islands Venture 的研究报告(Nic Carter, Cryptodollarization: The Emerging Market Story),稳定币在新兴市场的需求依排名分别为:
• 用于加密货币及数位资产交易
• 以美元储蓄而非当地货币
• 获得更好的汇率
• 透过去中心化金融(DeFi) 等方式获取收益
• 将本地货币兑换成美元
• 参与加密经济
• 掌控个人财务
• 商品与服务交易
• 进行国际汇款
• 自主保管资金
• 进行用其他方式难以达成的交易

新兴市场对于稳定币的需求用途排名
这些需求展现出稳定币的多元应用,特别是作为美元的全球流通载体,不仅加速了比特币与数位资产的普及,也在支付与价值储存层面,提供了高效替代工具。更重要的是,稳定币在许多应用场景的效率,远胜于叠床架屋、层层门槛的传统银行及金融体系。例如,生活在新兴市场及威权国家的人民,往往在货币及金融自由度上远不及发达国家,稳定币的出现,能快速满足尚未填补的市场需求,甚至提升普惠金融及基本人权。
稳定币能产生新的金融资产定价逻辑
稳定币的高效率,尤其体现在「货币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 上。目前USDT 和USDC 发行量约为2,146亿美元,却能处理一年超过28兆美元的交易量(约130倍),已经达到运行50年的美国自动电子转帐结算系统(Automated Clearing House, ACH) 年交易量的37.5%,表示其流通速度远高于传统货币。以目前最常被讨论的支付应用为例,传统银行在跨境支付上,需要经过多重节点及手续,有时需要中转行,有时会受限于当地运营时间限制等,都会增加转帐双方的成本。而稳定币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到帐结算,不受时区和地域限制,有效提高了支付效率。光是这一点优势,就会吸纳一定份额的银行存款,造成银行核心储备资产的变化,同时,由于不同储备资产的风险和期限结构不同,进而影响银行对外投资的策略及体量。

稳定币年交易量相对于ACH(美国自动电子转帐结算系统Automated Clearing House)、VISA和PayPal 比较
如果读者使用过区块链金融理财,就会发现大多数平台所提供的年化收益率(APR) 比传统银行存款甚至货币市场基金高,背后有多重因素造成这个现象。前述稳定币及加密资产的流通及结算速度远比传统货币及金融资产高,造成类似于提高GDP 的效应(交易量x 转手次数),同时,区块链的运行成本往往比传统银行维护办公大楼和成百上千员工要低,加上平台收取的交易费、质押借贷用户支付的利息、公链产生的节点验证奖励等因素,自然能给提供稳定币流动性的用户,更高的低风险收益。
金融资产的定价,和全世界最大的债券市场(目前约318兆美元)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国债,一般被视为风险较低的证券类别,甚至美国10年期国债殖利率常被视为市场上无风险利率的标竿。国债市场的殖利率曲线(yield curve),对于各类金融资产,有巨大的价格锚定作用,举例来说,当国债利率低时,投资人就倾向于将资金配置到回报高于国债的风险资产(risk assets),资本的转移就会增加风险资产市场的流动性,推高风险资产的价格。虽然这不是风险资产定价的唯一因素,还有公司基本面、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证券的期限结构,以及其复杂的交互影响,但这是基于传统金融市场已经发展多年形成的系统性逻辑。
稳定币对传统金融资产价格锚点的影响
一旦稳定币规模效应逐渐显现,首先可能分流部分银行的现金存款与传统货币市场基金(money market funds),对银行的核心资产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正是当下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一个平行于传统银行体系的金融网路正在诞生。如果我们将美元稳定币视为另一种型态的货币,就会发现它所呈现的收益率与相对风险,已不同于传统金融体系中的美元,进而影响资本市场对美元流动性的提供方式及定价。换言之,美元流动性的期限结构与殖利率曲线正被重新塑造。这个过程,也将逐步改变各类与美元稳定币互动的金融资产的风险溢价,造成以美元计价的价格锚点迁移,也可能创造出链上、链下套利机制及空间,包括比特币与其他数位资产,以及未来逐渐上链的代币化股票(tokenized stocks) 和现实世界资产(RWA, Real World Assets)。
稳定币、区块链金融和AI
「区块链金融应用」又常被称为「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近几年DeFi 的爆发,离不开稳定币的成长。去中心化金融最主要的优势在于相对透明、可程式化(programmability) 与可组合性(composability)。最具代表性的服务是借贷,传统的借贷需要在银行层层审核下完成,但在区块链金融应用场景下,仅由程式码执行,不需要人为介入,省下大量的作业流程。根据Galaxy 及CoinJournal 的数据,2024年底在DeFi平台质押借贷的金额已经高达191亿美元,比起前一年有接近959%的成长,同时在中心化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借贷金额也已经达到112亿美元。
在可见的未来,稳定币的流动性,会在无国界、无须许可的自由交易环境下持续放大,并且叠加各种理财平台,为投资人带来更多不同风险及收益组合的选择。一旦各类资产逐渐”上链”,也就是让传统的证券及金融资产能代币化(tokenization),在区块链上发行及交易,那么稳定币的用户只要有一个钱包,就相当于同时拥有现金存款帐户、股票交易帐户、货币市场基金帐户、外汇交易帐户、期货期权帐户、加密资产交易帐户等多功能合一帐户,彼此间几乎可以无缝横跨,而不像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可能需要费时费力地从一个帐户结算后,转移到另一个帐户,同时可能要失去一些效益的连续性和组合性。
而可程式化及可组合性,正是能整合AI 的最佳设计,传统金融操作存在太多人为因素及卡点,往往成为AI 多模态、多步骤的执行瓶颈,一旦结合仅需要程式码执行交易的稳定币,AI 在投资及金融的应用,会加速爆发。因此可以预见稳定币对上至金融体系中的资产定价调节,下至个人理财及消费的行为,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语:不可逆的趋势
稳定币在全球的发展,仍面临法规、资安、风控等挑战,在短期的未来,也可能经历多方博弈、局势浑沌的「三国时代」。以稳定币为基础的所谓「去中心化金融」仅仅是相对于传统金融体系以银行为核心而言,并不是完全没有主导和控制的实体,同样存在被人为操弄的风险。但由于稳定币运行的区块链网路,天生有比传统金融体系更高的流通及结算效率,目前美国有多家券商和交易所尝试将股票发行和交易上链,已经是一个无法阻挡的大趋势。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Stablecoin/34430.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