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时代降临:传统新闻媒体如何化解落日危机?

比特币的运作凸显了区块链去中心化、既分散又互联等违反人类长久以来制度化运作习惯的特殊性,尤其是颠覆了极度需要信任与保障机制的金融体制,重塑了新网络时代的新游戏规则,同时也再次印证了在网络时代,真正具有杀伤力的竞争者,往往是来自于一个意想不到陌生「异质者」的入侵。

麦当劳的敌人不是肯德基

1969 年,于网际网络世界中发出的第一封email,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已沿用了数百年书写邮件的通讯方式;1994 年德国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 V. 发布了全球第一个MP3 编码器,颠覆了全世界的音乐产业;2005 年新创平台YouTube 的诞生,同样的也大大的冲击了全球影视产业的商业模式。

但是,音乐与影像的创作与交流并未因此而消失,反而是更加恣意蓬勃了,因为伴随着产业革命应孕而生的各种新型态的网络数字平台,提供了创作者与消费者新的汇流介面,如Spotify 串流音乐平台、Netflix OTT 影视平台等新商业模式的崛起。

但有趣的是,这些新崛起的商业平台,皆非原来既有产业经营者的转型,而是来自于另一种脑袋思维科技人的创新。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

一、看不清楚敌人在哪里?

根据公平会所公布国内五大连锁便利超商营业结果显示,2018 年营业额达3,217 亿元,总来客数达30.84 亿人次,平均每人每年进入超商达131 次之多,若再进一步分析超商所销售商品的前三名,分别为烟品、饮料及外带热食。其中外带热食部分,如便当、热狗三明治等销售金额已超过百亿元,显示至便利超商购买外带热食已成为国人日常中经常性的消费行为。而光是统一超商的City Caffe 便可创造一年超过3.2 亿杯,约达130 亿元营收的业绩,这个数子已直逼台湾麦当劳的年营业额。

麦当劳可能怎么也不想到,原本只是杂货型态的便利超商,今日竟成了最大的隐形敌人。

二、不敢正视内部的危机!

2012 年1 月19 日,百年摄影器材大厂伊士曼柯达公司在纽约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柯达的挫败,应证了尽管已是产业巨擘,但若无法随着数位科技时代的浪潮不断的革新,翻转前行,终将难逃被自己庞大却迟缓身躯,压垮窒息的危机。

其实,柯达的失败并非未能意识到「数位时代」已经到来,也并非公司的科技转型能力不足,因为早在1975 年柯达便已自行研发出第一台数位照相机,但却因为经营管理阶层忧心当时若强力行销「数位相机」将会严重伤害到柯达获利最丰厚的「胶卷」市场,因此对于转型发展数位相机这件事一直裹足不前。相对于经营者犹豫钝化的经营能力,数位浪潮的翻转显得既汹涌快速且无情,等到柯达认清事实,决定全心投入数位相机市场时,已然丧失先机,毫无立足之地了。

在在的历史教训印证了,企业过往成功的经验,往往最容易成为阻碍创新,危害永续发展的最大阻力,是一种深藏且不易见的致命危机。

「新闻媒体」,这一个已历经了数百年,曾经无比绚烂的产业,同样无可幸免的正面临着「网络与数位」浪潮双重的夹击,处于一种既危险,但却又看似充满无限可能转型契机的时代里。

只是,至今多数的新闻媒体依旧深陷在,既看不清楚敌人在哪里?同时不敢正视内部危机!多重纠葛与焦虑不安的矛盾中。就像1975 年的柯达一样,明明知道消费潮流已经改变,且必将一去不复返,但却又紧紧抱着正不断流逝中的辉煌过往,不敢松手。(或是,不愿松手)

如今「网络与行动通讯」便犹如两块无所不能的神奇魔法石,能够随意地打造出各种创新型态的商业平台,创造出具绝对颠覆性的新产业模式,至于如何驱动与炼造这两块魔法石,其点石成金的的魔杖就是「创意」。

当不断演化创新的新世界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观念思维与游戏规则时,新闻媒体又该如何从这些新的游戏逻辑中,重新找到足以适用于今日已然被网络彻底解构的生存法则?


Oxford Reuters News Research

去中心化,赫见新闻媒体危机

从比特币的交易模式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截然不同于传统金融交易的通路设计,让两个完全陌生的人直接转帐交易,而不依靠金融机构作为交易中心,这种创新的行为,不仅挑战制度,更是挑战人性。若是早个二十年,绝对难以成局,但今日人们早已习惯因网络电子商务所衍生的各种线上金流交易模式。

「加快速度,减少成本」,对于网络世界里的消费者而言,这便是最佳的交易模式。

过去,因为新闻媒体的营运成本高昂,故掌握在少数的经营者手中。但别忘了,新闻媒体的价值在于「新闻内容」的优劣,而新闻内容的创造来自于记者与编辑,也就是个人,并非媒体老板。阅听者要的是优质好看的新闻内容,至于是谁在经营?Who cares !

因此,网络这一位异质化的变革者,看见了阅听者的需求,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长期所建立的商业游戏规则。

如今已是七十岁的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顿),似乎是最早掌握这个潮流局势的人。

2003 年赫芬顿以个人落格犀利的文章,打响了当时与阿诺史瓦辛格对决加州州长补选选战。虽然败北,但因此意识到网络媒体优势与价值的赫芬顿开始广邀名人开辟专栏,评论时事,无所不谈,并于2005 年由个人部落格转型,正式成立了《Huffington Post 赫芬顿邮报》,一份无实体印刷的网络原生新闻媒体就此诞生。

以众多名人专栏评论为特色,加上重新汇编各家媒体重点新闻的《赫芬顿邮报》快速在网络媒体世界中窜起,2011 年五月《赫芬顿邮报》单月不重覆到访人次突破三千五百万,超越了同期《纽约时报》网络上的流量,同年更以3.1 亿美元的价格被美国线上收购。

「赫芬顿」从Blog 到Post,为创作者与阅听者打造了一个兼具独立性与亲近性的网络媒体平台,重新定义了网络世界的媒体经营模式。但就在这一切看似美好的时候,《赫芬顿邮报》却开始走入了传统媒体的经营巢臼,为了不断创造更高的流量,扩张版图成了唯一的手段,从全美各大城市的分版到海外的分站,但不断垫高的成本成了致命伤,再加上网络社区平台的兴起,大量稀释了《赫芬顿邮报》网站的流量,相对降低了网络广告的营收效益。

以最近2020年06月份Similarweb流量分析网站所统计的每日平均到访人次来看,huffpost.com  主网站仅剩2.82百万人次,已远低纽约时报网站的13.41百万人次,再加上赫芬顿个人争议性的管理风格,2016年赫芬顿黯然离开了一手创办的《赫芬顿邮报》。

网络变化之快,当真是今夕何夕啊!当社群平台纷纷崛起,夹带着高使用量与巨大黏着度,加上同温层效应的催化,社区平台已取代垂直型的新闻媒体网站,成为了各种讯息传递与发表的最佳场域,就连传统媒体也纷纷企图将新闻置入于社群平台中,希望藉由社群平台的传播力,创造回流量与影响力。殊不知,如此反而更加助长了社群平台的群聚能力,让社群平台这一个「异质者」成功的再次重新解构与再定义了网络媒体的经营模式,创造出今日的「社群媒体」 。

根据牛津路透新闻研究机构所发表「2020 年数位新闻报告」资料显示,在整体受访者中,超过2/3 的人每天新闻资讯来源是透过社群平台取得与分享。

例如,今年四月在美国,18-24 岁受访者约有26% 是用Instagram 作为取得「武汉肺炎」相关新闻主要管道,另有14% 使用Snapchat,11% 使用TikTok。

如果说,《赫芬顿邮报》是网络媒体2.0 的展现,那么「社群媒体」便是3.0 的成功转型,其中的共通点便是,他们所采取的都不是传统媒体新闻的营运模式。

初期的《赫芬顿邮报》以Bolg 为基础,打造了一个以专业素人论述为特色的开放平台,呈现的方式与内容都更贴近新世代阅听大众的需求。只是,在没有了赫芬顿之后的《赫芬顿邮报》能否在多变的网络世界中持续创新,值得观察?

而「社群媒体」则是以更开放的平台机制,让各方的资讯与言论自动聚拢,并藉由同温层效应转分享的功能,创造出过往媒体难以迄及的传播力。

而这两者都实践了一个共通的特性,那就是「去中心化」,充分印证了以传统媒体载具为中心的必要性已不再,重要的是谁能「聚众与再传播」,完成新闻资讯有效扩散的终极目的,创造出最大的网络群聚效益,这背后所连动的便是曾经被传统媒体控制在手中巨大的广告营收,如今却已流向了社群平台的口袋。

对于越来越社群化的年轻阅听者而言,未来的新闻媒体,并不局限于谁家的新闻,关键在于谁能以最快、最便利的方式提供优质的新闻内容,以及我的朋友们都在哪里分享传递这些新闻资讯。

至于传统媒体,所获得的只剩为人作嫁的品牌价值,努力维护着声誉,但却已赚不到等值的收益!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btbzixun/5403.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