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信用卡是一门好生意吗?为什么需要加密信用卡?


今年六月,一家知名的加密支付卡Infini Card 宣告停止服务,全面退款。这个消息震动市场,他们主打低手续费与卡内USDT 自动生息,在中国与东南亚积累了大量使用者。

创办人说:「卡业务占了99% 的时间与成本,却没有带来收入。」

它提醒了所有人:加密信用卡(俗称U 卡),即便月活再高,可能都没有想像中那么光鲜亮丽。

真的如此吗?如果这样,为什么依旧一堆业者前仆后继地推出U 卡?

为什么需要加密信用卡?

要理解这件事,先得知道加密信用卡解决了什么痛点。

它让使用者能直接把手上的USDT、USDC 用在日常消费:餐厅、电商、旅游。这是一个强烈需求,特别是在两个场景:中国大陆想刷海外服务,或第三世界国家难以开户。

换句话说,它是「出金」这道最难的关卡的权宜解。你不需要先换钱、再转帐,只要一张卡就能完成。这是为什么无论交易所、钱包、DeFi 协定,都想插旗。

信用卡的交易成本

要判断这门生意值不值得做,得先拆开钱流。每一笔交易,商户支付1%–3% 的手续费。这笔钱并不全留在处理交易的公司,而是分配给几个角色:

  1. 发卡行(Issuer)拿走最大块,通常1%–2%,这就是所谓的交换费(Interchange),也是银行养红利回馈的来源。
     
  2. 国际卡组织(Visa、MasterCard、AmEx)则收网路费,约0.05%–0.15%,还要加上跨境手续费与外币转换费,通常再抽1%。
     
  3. 收单行(Acquirer)看似在前线收钱,实际净利润只剩0.1%–0.3%,还要扛清算、反欺诈、客服、合规等成本。

最终,商户成了真正的买单者,把这些支出转嫁到商品或服务价格里。所以从全球通例来看,这是一个「发卡行与卡组织获利最大、收单行利润最薄、商户实际负担」的结构。

以日本为例,一个外国旅客刷10,000 日圆。商家支付1.9% 手续费,大概190 日圆。收单机构收到这190 日圆,却要往外支付:180 日圆给发卡行、80 日圆给Visa/MasterCard、10 日圆系统费。收进190,支出270,帐面直接亏80。

在跨境交易的成本里,最大一块是交换费,发卡银行占走1%–2%;再加上国际卡组织收的网路费,以及清算与风控固定开销,结果就是收单行几乎必亏。欧盟甚至为此设了上限:消费者卡片的交换费不得超过0.2%–0.3%,并把针对非欧盟游客的上限延长到2029 年。

但这样的政策虽保护商户,却压缩了中间层利润空间。发卡行只能将少掉的收入,用其他方式补回来:提高年费、减少现金回馈、收取更多境外交易费,甚至把风险成本转嫁到持卡人身上,且U 卡需要靠「高interchange → 养返现、养使用者」吸引更多人开卡,一旦上限锁死,整个模式就更难跑通。

那为什么还有人跳进来?

原因就是发卡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提高资金的留存率。

对交易所来说,卡是防止使用者出金的锁链。对钱包来说,它完成了资产储存到使用的闭环。只要钱还在卡里,就能沉淀,用来做RWA 或DeFi 生息。像是 Ether.fi就直接把这逻辑商品化:抵押资产,换消费额度。

更关键的是,卡能带来使用者资料与资产沉淀,进而这些流量去养别的业务—— 交易、理财、借贷。所以对于某些加密信用卡项目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卡赔钱,但理财赚钱。

结语:单纯只有发卡不是好的商业模式

只做卡,最后一定死:

  • 监管是第一道墙。每一张卡都要靠银行牌照、清算网路、风控体系撑着,任何一环出状况,整个计画就会卡住。英国、欧盟的监管机构近年都在盯着跨境交换费与拒付问题,导致小团队议价力更低。
     
  • 然后是费率。即便靠「低费率+ 高返现」烧半年,但一旦补贴停掉,数学马上崩盘。这也是为什么大型交易所的卡计画会一再收缩,返现从5% 砍到1%,再关停新卡。

最后是尾端风险。加密原生使用者地理分散,欺诈率和拒付率高于平均,光是这一项,风控备抵就能吃掉利润。

所以,加密信用卡到底是不是好生意?答案很直白:对独立创业团队,不是。对有主业现金牛的交易所、钱包,可能是。

它像是一个付费广告渠道:自己不赚钱,但能带动交易、理财、借贷。对有资源的玩家,它是战略级武器;对没资源的团队,它是财务黑洞。

真正的终局,不会是谁发了最多张卡,而是谁能把稳定币支付、法遵、商户整合打包成一个平台。卡片只是其中一个入口而已。

一句话总结:卡本身不是好生意,但对对的人来说,是好策略。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DeFi/34447.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